Q1. 你是(單選題)
Q2. 您的月收入是?(單選題)
Q3. 請問您的職業(yè)是(單選題)
Q4. 您的姓名:(填空題)
Q5. 您的班級:(單選題)
17班
18班
Q6. 9.下面對《登高》這首詩前兩聯(lián)所描寫的景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單選題)
A.這四句一共寫了“風”“天”“猿”“鳥”“落木”“長江”六個意象。
B.這四句描繪了深秋江峽空曠寂寥、肅殺凄厲的景物特點。
C.這四句運用了視聽結合和高低映襯的方法。
D.這四句景中含情,蘊涵著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涼人生感慨。
Q7. 2.選出下列各項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單選題)
A.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B.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jié))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C.兼天涌:波浪滔天。塞上:指夔州的山。接地陰:風云蓋地。砧:搗衣石。
D.故園,此處當指夔州。催刀尺:指趕裁冬衣。
Q8. 3.對《秋興八首》(其一)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 )(單選題)
A.首聯(lián)點出所在地點,開門見山。此聯(lián)下筆密重,用“凋傷”和“蕭森”給詩的意境籠罩上了敗落景象,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B.頷聯(lián)是對“氣蕭森”的悲壯景象的展開,“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叭巷L云”既寫景也寓時事。
C.頸聯(lián)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觸動羈旅情思。“故園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過一種“獨善其身”安定舒適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聯(lián)在時序推移之中敘寫秋聲,關合全詩。
Q9. 4.對下列詩句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牵ǎ▎芜x題)
A.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首聯(lián)著重描寫王昭君的故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感嘆人逝村存,點出題意。
B.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句的大意是說,王昭君一別漢宮而去了和大漠相連的紫臺,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黃昏中?!耙蝗ァ倍?,是怨的開始,頷聯(lián)緊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涼。
C.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頸聯(lián)一方面揭示漢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寫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歸。
D.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尾聯(lián)的琵琶樂曲將昭君的怨恨傳之千載,從側面加強了對漢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詩。
Q10. 5.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單選題)
A.百年多?。í殻┑桥_ (獨)留青冢向黃昏
B.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生長明妃(尚)有村
C.獨留青冢(向)黃昏 (向)吾不為斯役
D.不(與)與秦塞通人煙 微斯人,吾誰(與)歸
Q11. 6.選出下列詩句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單選題)
A.風急天高猿嘯哀 高:高遠
B.渚清沙白鳥飛回 渚:水中小洲
C.無邊落木蕭蕭下 蕭蕭:象聲詞,風吹落葉的聲音
D.百年多病獨登臺 百年:一百年
Q12. 7.對《登高》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單選題)
A.首聯(lián),勾畫出一幅秋天肅殺的景象,折射出詩人內心的凄楚?!帮L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寫生嗎?加之耳聽“猿嘯哀”,目睹“鳥飛回”,恰恰流露出詩人有國難奔有家難投的悵惘。
B.頷聯(lián)視野開闊,氣勢宏大——“無邊”與“不盡”從平面上極寫數(shù)量之大;“蕭蕭下”與“滾滾來”則從立體上表現(xiàn)壯闊的氣勢。
C.寫《登高》時,杜甫住在夔州,地處長江之濱,瞿塘峽口。此處向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人經觀察,捕捉了這些特點,將它們巧妙地融入了秋江景色,借以展現(xiàn)出自己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和心路歷程。
D.運用了卒章顯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實生活,剖露了詩人的實際感情,“艱難苦恨”“潦倒”的景象,恰與“風急天高”的景物描寫形成強烈反差,正是這反差,使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Q13. 8.下列對“百年”和“苦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單選題)
A.“百年”是指有限的人生,“苦恨”是指極度遺憾。
B.“百年”是指暮年,“苦恨”是指極度遺憾。
C.“百年”是指有限的人生,“苦恨”是指辛苦、遺憾。
D.“百年”是指暮年,“苦恨”是指辛苦、遺憾。
Q14.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單選題)
A.凋傷(diāo) 霜鬢(bìn) 塞上(sài) 渚清(zhǔ)
B.青冢(zhǒnɡ) 萬壑(hè) 憔悴(qiáo) 暮砧(zhān)
C.朔漠(sù) 環(huán)珮(pèi) 省識(xǐnɡ) 單于(chán)
D.呼嘯(xiào) 和詩(hè) 千載(zài) 寂寥(liáo)
Q15. 10.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單選題)
A.“風急天高猿嘯哀”,點明了登高時風急天高、啼猿悲秋的特定環(huán)境。
B.“渚清沙白鳥飛回”,詩人視線轉向江水洲渚,動靜結合,境界開闊。
C.“無邊落木蕭蕭下”,描述了秋天樹葉紛紛飄落的蕭索景象。
D.“艱難苦恨繁霜鬢”,表明登高時,詩人因過度悲傷而頭發(fā)突然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