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請問您的性別(單選題)
Q2. 您目前的工作年限(單選題)
Q3. 您的文化程度是:(單選題)
Q4. 您的姓名:(填空題)
Q5. 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單選題)
A.人們的審美觀念
B.經濟發(fā)展水平
C.集體勞作的形式
D.傳統(tǒng)文化習俗
Q6. 2.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單選題)
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邊疆穩(wěn)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
Q7. 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單選題)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C.人口流動利于區(qū)域開發(fā)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
Q8. 4.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guī)定;金朝也規(guī)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xiàn)象說明兩宋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單選題)
A.疆域拓展
B.民戶管理
C.文化認同
D.政權認同
Q9. 5.《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彼未院螅鍖W士人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到了明清,鄉(xiāng)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單選題)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
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
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
Q10. 6.郭沫若在廣東訪某故居時寫道:“早識汪胡懷貳志,何期陳蔣叛三宗。百年史冊春秋筆,數(shù)罷洪楊應數(shù)公?!睋?jù)此推斷,“公”應指()(單選題)
A.林則徐
B.康有為
C.孫中山
D.蔡元培
Q11. 7.1924年,共產黨員羅漢、王文明、王大鵬等在海南創(chuàng)辦農工職業(yè)學校。學校開設栽培、染織、雕刻等課程,同時講授社會發(fā)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1926年春,增設政治課,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可知,該學校的創(chuàng)辦主要是為了()(單選題)
A.立農務本,學以致用
B.實業(yè)救國,富裕海島
C.普及教育,發(fā)達文化
D.扶助農工,喚醒民眾
Q12. 14.明代,上海只是一個小城鎮(zhèn),人們以說嘉興話為尚;清代屬蘇州管轄,人們以會說蘇州話為榮;到了現(xiàn)代,上海已成為著名大都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話。這一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單選題)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時代變遷的歷史印記
C.行政區(qū)劃的變遷過程
D.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Q13. 9.下圖中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排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填空題)
Q14. 全球經濟增長的五大貢獻國,1980—2019年(根據(jù)世界銀行世界發(fā)展指數(shù)計算)(單選題)
A.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B.生產要素增加
C.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
D.信息技術推動
Q15. 10.19世紀前,人們認為古希臘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屆奧林匹亞賽會。19世紀后期以來,隨著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發(fā)現(xiàn),古希臘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經歷過類似過程。這說明()(單選題)
A.歷史資料的多元性推動歷史認知的進步
B.文字記載的主觀性限定解讀歷史的邊界
C.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體現(xiàn)歷史進程的樣態(tài)
D.歷史記憶的傳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認同
Q16. 11.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qū)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xiàn)象()(單選題)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
B.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
C.呈現(xiàn)了王權逐步加強的趨勢
D.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
Q17. 13.下圖是1953年蘇聯(lián)報刊上發(fā)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 )(填空題)
Q18. 8.1952年,以反細菌戰(zhàn)為目的的愛國衛(wèi)生運動在全國展開;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蟲害)成為該運動的新內容。在整個過程中,群眾是主體力量,既是參與者也是服務對象。這充分反映了()(單選題)
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B.群眾運動取得了成效
C.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D.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
Q19. 15.寄生在南美洲紅色仙人掌上的一種小昆蟲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紅顏色的原料。印加人把這種胭脂蟲視為奇珍異寶,密不告人。后來西班牙殖民者也將其視為重大商業(yè)機密,不容他國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紀,一名法國人在南美種植園竊得這種昆蟲,開始在歐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對此種顏料的長期壟斷。胭脂紅顏色的原料從秘密到廣為人知的既成事實,最適合用來說明()(單選題)
A.細節(jié)描述是歷史書寫的有益方式
B.時空觀念是歷史研究的思維方式
C.資源壟斷是歷史解釋的首要內容
D.偶然事件是歷史必然的重要體現(xiàn)